第619章 劝他放弃这项目(2/2)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全国范围内冠名汽车制造厂的企业数量大约在一千家左右。这个数字虽然看起来不少,但实际上这些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生产能力有限。
当时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特点可以用“散、乱、小”来概括。
所谓“散”,是指这一千家企业分布在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全国各地,每个省都有至少一家汽车制造厂。
所谓乱,指的是这一千家企业并非统一隶属于某个特定的系统,而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之中,各管各的,自行其是。
其中有些企业直接隶属于部委,而另一些则隶属于地方政府。
在直属地方政府的企业里,情况也颇为复杂,不仅有省级政府投资建设的,还有地市级政府,甚至有县级政府投资建设的汽车制造厂。
所谓小,主要体现在这些企业的规模上。一般来说,年产量能达到万辆的企业就算是规模较大的了,而有些小厂的年产量仅有区区几百辆。
段云峰是那种草莽英雄性格的人,袍哥作风,敢字当头,向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不是专业的人,却敢干专业的事。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他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当他辞了职,真正光着脚踏入汽车制造行业这条河流时,他才意识到其中的困难和风险,内心不禁涌起一丝恐惧。
段云峰开始寻找轻型卡车组装厂合作伙伴的时候,正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中国汽车工业存在“散、乱、小”的问题,并开始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为此,有关部门制定了“三大三小”的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旨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推动中国汽车工业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大”指的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以及上海汽车制造厂这三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而“三小”则是天津汽车制造厂、航天系统中原本生产直升机的一家工厂以及兵器系统里原本生产军用摩托车的一家工厂。
段云峰一开始就把“三大三小”汽车厂作为自己理想的合作伙伴来接触的。走了一圈后发现,人家这些重点汽车企业对他的项目,一点儿都不感兴趣。
国内的主要汽车制造厂,工作的重点在于引进国外技术,发展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轿车制造业。
国内主要汽车制造厂对出口市场无暇顾及。除了因为当时国内市场的钱太好赚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认识到国内外汽车制造技术差距很大,汽车出口业务很难做。
国内一位参与过引进德国大众技术的工程师曾经去大众在巴西的工厂考察过,认为巴西本土的汽车市场已经被欧、美、日的汽车生产企业瓜分,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很难在这个市场上拿到份额。
欧、美、日资企业在巴西投资建设的工厂,技术水平较国内合资企业更加先进。这位工程师建议段云峰放弃在巴西建设轻卡组装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