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权利固化(2/2)
数据显示,这里每年消耗的240万吨特种钢材中,98%来自本地冶炼厂,形成了从矿石精炼到船舶下水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技术自主性,正是自治区抗衡外部封锁的关键,
当其他的国家意识到开始想要封锁自治区的时候开始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技术输出时,那个时候的自治区已建立起不逊于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
临安港的运营数据更令人震撼,
15公里岸线上分布着42个深水泊位,配备大批量的龙门吊和多年来磨练出来的成熟的资深港口调度人员,
年货物吞吐量达4.2千万吨,服务着全球多条主要航运干线,特别是太平洋上的主要航道,
而自治区的太平洋海运集团的油轮,大型货轮在此频繁往来,将自治区的大型设备,工业产品,农业加工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输往美国等这些国家,
这种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成功,也是印证了刘耀明的核心判断,
当传统体制困于“姓社姓资”争论时,务实的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放才是破局之道,
当然目前的治区不是这种说法,因为刘耀明开始同意私营的出现大家开始讨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别了,
而且还是越来越激烈了,
其实李鸿章这个人的悲剧在于其思想的双重枷锁,
既受儒家“君君臣臣”伦理束缚,又深陷派系斗争的泥潭,
他虽创办军工企业,却将江南制造总局变成淮军私产,
虽推动留学计划,却坚持“中体西用”的折中路线,
这种局限于器物层面的改良,终究难敌制度性腐败带来的系统性溃败,
这种历史惯性在当今仍具现实意义,
当自治区开始尝试开放私营企业的时候刘耀明就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改革措施了,
这是一个刘耀明没有和任何人说的改革措施,
因为几十年的公有制让自治区开始有了当初苏联的一种政治体制了,
这是刘耀明所没有注意到的,
所以他开始不断的思考现代社会中国是怎么解决这种体制的,
这种体制可以说是一种官僚资本主义的体制了,
后来还真的被刘耀明想到了一个初步的方案了,
那就是建立“政企分离、市场主导”的新型治理模式,
但是想到现代社会我国的改革措施时面对的情况反对者往往搬出“大一统”传统进行道德批判,
这些年的政治生涯已经让刘耀明不在是一个小白了他看的很透彻的,
他们恐惧的不是技术变革,而是权力结构的重塑,
当造船工人能通过职代会参与利润分配,当港口管理权交给专业运营公司,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自然挑战了某些人的认知边界,
权利开始固化了,
这就是自治区所面临的新的政治危机,也是刘耀明最近的不断推出新的政策的才发现的,
这种情况多久出现的他真的不知道,
所以他开始尝试改变也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件事情,
这种事情还没有严重到不得不立刻改变的地步,
目前的自治区刘耀明的威望还是非常的高的所以他还是能够压制一切的,
但是如果改动太大了也是会影响到自治区的发展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机会刘耀明实在是不想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