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有个乖崽崽叫扶苏 > 第233章 从评论区读懂台风中的文明传承

第233章 从评论区读懂台风中的文明传承(2/2)

目录

“想起南海神庙的‘番鬼望波罗’传说——波斯商人达奚司空种下波罗树后化身海神。现在庙前码头停满救援船,志愿者正在分装‘妈祖平安米’。原来最灵验的镇海神器,一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守望相助。”网友“岭南红豆”(Ip广东广州)的评论里充满了人文关怀

郑荨点击视频链接,南海神庙广场上,红色救援物资箱堆成小山,每个箱子都贴着“广州-文昌风雨同舟”的标签,庙内百年古波罗树的枝叶在风雨中舒展如新

看着这热闹而温暖的画面,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力量,这股力量,比任何神器都要强大

“在bbc看到文昌海上图书馆的画面,突然理解你们的‘镇海神器’——不是神像不是建筑,是你们刻在基因里的‘灾后24小时重建’速度!此刻海南的灯光,比任何海神传说都更震撼。”英国网友“伦敦桥的雾”的评论,充满了对中国的赞叹

郑荨看着配图中,卫星夜景图里海南东北部的黑暗区域正被星星点点的应急灯点亮,宛如银河坠入人间,心中涌起一股自豪

她知道,中国在面对灾难时展现出的速度和力量,已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

“在台风中读懂中国——当我们还在争论‘台风是神罚’时,你们的‘镇海楼’已经变成了气象卫星,你们的‘妈祖’化身成了救援直升机。这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天地共生的智慧。”菲律宾网友“棉兰老之眼”的评论,对中国的防灾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

郑荨回复:“推荐观看《中国台风防御白皮书》,我们的‘镇海神器’是:16颗气象卫星+200支国家救援队+14亿人‘全民防灾’的共识。”

她心中充满了骄傲,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这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郑荨滑动屏幕的手指突然停顿了一下,因为小系统冷不丁开口了,“检测到宿主关注‘镇海文化’,是否调取全球‘灾害防御神器’数据库?——从河姆渡的榫卯防水到现代海绵城市,人类对抗自然的史诗从未停歇。”

郑荨看着系统光幕投放的视频陷入了沉思。她望向窗外,月光正透过纱窗在地板上编织银网,宛如梦幻一般

忽然,她想起白天在工业博物馆触摸机床刻度的情景,那一刻的触感似乎还残留在指尖。她心想,此刻评论区的每条留言,又何尝不是文明的刻度呢?

海南的观音像与福建的镇海楼在视频里隔空相望,古老的祈愿与现代的科技在数据流中交汇融合,最终都凝结成评论区置顶的那句话:“最好的‘镇海神器’,是永远相信明天的眼睛。”

手机渐暗的屏幕里,最后一条评论正在生成:“今天,我去看过‘共和国工业长子’展区了,此时此刻,我忽然明白——我们对抗台风的底气,藏在每一颗螺丝钉的精度里,在每一次提前72小时的预警中,更在评论区这千万条‘我在’的留言里。这,就是中国的‘镇海神针’!加油!正在正面迎击风雨的华夏人!”

郑荨看着这条评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无论是古老的传说,还是现代的科技;无论是个体的坚韧,还是集体的力量,都是中国在面对灾难时的底气所在。而这底气,将支撑着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