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有个乖崽崽叫扶苏 > 第231章 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成长日记

第231章 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成长日记(1/2)

目录

初秋,沈阳铁西被暖阳温柔包裹。阳光俏皮地穿过行道树的枝叶间隙,在卫工北街14号的红砖建筑群上,洒下一片片灵动的斑驳光影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门前,一块锈迹斑斑的“沈阳铸造厂”老厂牌高悬于门楣之上,金属表面那一道道凹痕,好似镌刻着半个世纪的机器轰鸣,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岁月

这座博物馆由亚洲最大铸造车间改建而来,它安静伫立,以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姿态,等候着与每一位来访者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

郑荨领着老祖宗们步入序厅,一幅巨型青铜浮雕《铁流凝变》瞬间映入眼帘,磅礴大气之感扑面而来

800平方米的墙面上,150组人物群像栩栩如生,生动地定格了不同时代的工业场景:有高举铁锤、干劲十足的工人,有专注操纵机床的技师,还有在车间里奔跑忙碌的学徒……当指尖轻轻抚过那凹凸不平的纹路,仿佛能真切感受到青铜里所凝固的炽热温度

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国内最大的工业题材浮雕,每一道裂痕,都是真实工人掌纹的拓印,带着劳动者最质朴的印记

在通史馆的展柜中,第三套人民币2元券安静地躺在玻璃下方。票面图案是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c620,而此刻,它的真品就陈列在隔壁的机床馆

沿着时间轴缓缓前行,1905年的汉阳造步枪、1931年的抚顺煤矿模型、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建厂执照等珍贵展品依次铺陈开来,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最令人震撼的当属“共和国工业长子”展区。泛黄的奖状、补丁摞补丁的工装、满是油污的操作手册,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共同拼凑出东北老工业基地那段“把一切献给祖国”的峥嵘岁月。

郑荨感慨地向老祖宗们介绍道:“老祖宗们,请看这个展柜!这些泛黄的劳模奖状、补丁摞补丁的工装、带油渍的操作手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且光荣的名字——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勋章!

这张1950年的全国劳模奖状,属于发明‘万能工具胎’的王崇伦师傅。他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一年完成了四年的工作量,让新中国第一台车床在咱们东北这片黑土地上诞生!

再注意看这件蓝布衫,它袖口的补丁里,藏着1964年三线建设时攀枝花的泥土。当年,十万东北技术工人身着这样的工装,带着2000吨铸件西进,在深山沟里建起了第二汽车厂!

还有这本油渍斑斑的手册,它更是意义非凡!第47页上的粉笔字,是当年技术员熬夜计算的国徽铸造参数。天安门城楼上那重达487公斤的国徽,背面就刻着‘沈阳制造’四个大字!

这些带着汗渍的物件,彰显出的是3.3亿吨钢材支援全国的无私担当,是‘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的顽强倔强!

老祖宗们,这些补丁是共和国的坚实筋骨,这些油渍是一代人奋斗的壮丽山河!这,就是东北工业长子用生命书写的铿锵誓言——把一切献给祖国!”

始皇老祖宗微微颔首,低声喃喃:“后世先辈竟有如此无私奉献之精神,为了国家的工业崛起,倾尽全力,着实令人敬佩。”

猪猪老祖宗负手而立,眼神里闪烁着动容的光芒,长叹一声,同样感叹道,“这般舍己奉公,为国家工业发展前赴后继,真乃国之脊梁,此等精神,当为后世传颂!”

走进原沈阳铸造厂第一车间,一座10吨冲天炉如一头黑色巨兽,稳稳盘踞在遗址中央。炉身上的耐火砖斑驳龟裂,记录着岁月的沧桑;炉口残留的铁水结晶,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奇异光芒。

小周走上前,向老祖宗们介绍道:“老祖宗们,这座冲天炉于1957年建成,在它最为辉煌的岁月里,每天吞吐百吨钢铁,铸造出了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辆汽车的核心部件

2007年封炉那天,工人们满怀不舍,围在炉子旁唱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激昂的歌声震落了炉顶的尘埃

如今,这些珍贵的历史细节通过全息投影完美重现。在光影之中,我仿佛能看见老厂长用粉笔在黑板上郑重写下‘铸魂’二字!”

机床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台1953年的苏联产龙门刨床,其导轨上的刻度依旧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精准与严谨。旁边的展柜里,摆放着一件0.38毫米的超薄铸件,它薄如蝉翼,却能承受千斤压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